TiBE 台北國際書展 2025.2.4-9

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四大獎項入圍名單出爐!

2022年12月02日 /

眾所矚目!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於2022年12月2日公布入圍名單!為呈現台灣年度出版趨勢、表彰華文作品的耀眼成就,台北國際書展特別設立「書展大獎」,鼓勵台灣原創、繁榮台灣出版,並作為大眾閱讀的指標。

 

邁入第16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今年報名踴躍,徵件自2022年8月24日起至9月30日止,總件數達846件,較去年742件成長。報名情況統計「小說獎」98件,「非小說獎」410件,「兒童及青少年獎」241件,編輯獎有60名編輯報名97本。第一階段除了各選出入圍書籍10本,「編輯獎」則選出入圍編輯5名。

 

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各獎項首獎得主3名、「編輯獎」首獎1名,將於2022年12月9日舉行「書展大獎公布記者會」盛大公布,並邀請各組首獎得主榮耀現身。12月9日起也將於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平台舉辦線上書展,誠品及金石堂實體書展同步啟動,以饗讀者,敬請期待!

 

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入圍總評

今年「小說獎」十部入圍作品,豐富涵蓋了台灣過去一年小說寫作與出版的多元面貌,十分精彩。如賴香吟是早受肯定的重要作家,每次出版小說新作,都成為文學讀者社群之間矚目、討論的焦點,《白色畫像》以三個人物為線索,戒嚴時期為主要視域,低調卻緊實地呈顯出台灣人的生活質地和流轉心緒。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挑戰困難的戰爭議題,呼應台灣當前危機,並保有作者一向擅長的精巧敘事結構。

 

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出自影視小說競賽,以作者的法律專業素養為基底,一樁兇殺案起頭,帶出漁工的悲慘世界、政商的勾結傾軋,交織法庭攻防與男女情事,讀來十分過癮。蕭瑋萱《成為怪物以前》突出異樣人物,一路抽絲剝繭,誰是怪物?怪物又是怎樣煉成的?這兩部小說可視為台灣在此一類型長期積累後孕育而出的傑作。

 

三位香港作者沐羽、梁莉姿與王和平,年紀仍輕,都顯示了天分與成熟,刻劃了不同的性別與社會風貌:沐羽《煙街》語言風格強烈,結構別出機杼,帶出香港社會議題與在台港人的生活與處境;梁莉姿《日常運動》描繪社會運動震波所及,如何影響了一個一個的個體;王和平《色情白噪音》若干篇章頗具實驗性,語言貼近詩與音樂,並展現了酷兒書寫的新方向。

 

柳丹秋《波間弦話》假想了另一種戰後未來,以樂器和女人之間的故事聯繫起地理與文化的版圖;楊隸亞散文早受肯定,推出第一部小說,同樣聚焦於性別與身體,筆調輕盈乾淨;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老將新作,從達悟族神話時代寫到當代,視野宏闊,魅力依舊。




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入圍總評

縱觀當今華文出版趨勢,是如何持續寬廣地開展,同時也能專精地深耕,從每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投件作品,主題如此多元、表現那麼自由,便能一窺全貌。即使受到疫情影響產業與數位視聽文化衝擊,量多且質佳、豐盛而異音的各種新書,還是百花齊放,充滿沛然莫之能禦的能量。無論是主題、文類、內容、設計到印刷,這些製作精良的作品,總能體現時代精神,甚或具有跨越時空、召喚普世認同的深刻思想意念。

 

今年入圍作品的趨向,可以歸納四條軸線:一、對臺灣地理與生態的獨特發現:包括製作精美的《再凝望—戰後太平山》,透過深入山林生態與風土人物的回溯考察,呈現不只深情回望的深思展望;以及帶領讀者,透過豐富圖文資料,深入淺出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的《臺灣惡地誌》。二、對跨域歷史與事件的比較反思:包括從地圖出發、巧妙融合鉅觀與微觀視野的《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以及《不只哀悼》藉由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思考探問台灣百年不義歷史與暴政結構轉變之可能;還有《紅房子》,生動描繪歷經變遷的圓山大飯店,裡頭一幕幕比電影還電影的人事更迭,令人唏噓也帶來省思。

 

三、對庶民勞動與生活文化的紀錄:包括一位來自高雄拖車師傅家庭的研究生,透過對父親職業技術與階級認同的田調反思,細膩寫下的《我的黑手父親》;以及《菜場搜神記》裡,揉合各種文類風格,所呈現迷人有趣、充滿各路神人與各樣怪事的市場踏查筆記。四、對人生歷程與創作緣起的回顧:包括林懷民《激流與倒影》、詹宏志《舊日廚房》與鍾永豐《菊花如何夜行軍》,三位重要文化先行者各自從舞蹈、飲食和音樂等主題,既深刻聚焦同時又廣博連結,分別寫下了他們記憶深處裡真摯的人生故事、思想軌跡,及其所投射出的時代精神。



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兒童及青少年獎】入圍總評

書展大獎的主旨在「鼓勵原創、繁榮台灣出版、推廣閱讀」,評審們觀察到近年出版趨勢,在疫情持續下,諸多產業景氣低迷,出版社也在有限的資源裡試圖突破現況,2021年較前一年有較多高成本的製作,出版社有編制的編輯與文圖作家的合作依舊是最大比例,群眾募資、獨立出版、與公部門標案等平行進行。其他從創作者端的重要觀察尚有:以台語文寫作的故事或兒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來自專業人士或團隊執筆的科普讀物,其編排與企劃都有亮眼表現。此外,創作者以疫情為題者,也出現了堅強面對時代的作品。

 

本屆入圍作品,除了品質優良,還兼具代表性:有優質的政府出版品,期待能鼓勵公部門更加用心提升出版品質;有獨立出版撼動人心的作品,證明堅持創作理念的成功;有知識生活類的圖文書、繪本,拓展創作的領域;有詩集和結合時事的動人小說。為十八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閱讀版圖。



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獎】入圍總評

「昨日的新聞今天包魚的紙」幾成過去式,一方面是大家已不用報紙包魚,另一方面是紙媒數量大減。但昨日的新聞/生活還是讓人在意,且念茲在茲,成為今天的歷史今天的知識,由紙乘載,出版承擔。

 

於是有人趕赴現場記錄「當下歷史」,然後對照台灣處境;對照台灣處境的還有應變的手冊和戰爭想像。從當下回溯,個人生命史,古道,地誌,台灣文化研究與書寫;新電影,追古踐今的劇場;莫忘還有逾越百年孤獨的美術史。歷史當道了嗎?不,歷史只是萬物之必然,如同時間。

 

我們留意書籍的成就,除了文字還有圖畫、圖鑑、照片和漫畫等等。我們認知到內容與呈現方式的多元,也考量和追索不同類型書籍背後編輯人努力的跡痕。

編輯人是甚麼?敏於社會現象,規劃中長期閱讀系列者是;以深厚學養擘劃內容結構者是;千里赴戎機臨場應變,重行組織者是;與作者深入探討並做出適當內容建議者是;文圖多樣,規劃並協調設計繪畫印刷製作等專業者是;孜孜矻矻維持編輯工程穩定進行者是……更多時候,編輯人會同時擔負著一種以上的任務,從前端的發想企劃到後端的排校推廣作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