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塗鴉到台灣街屋 獨特的城市美學
2019年02月16日 /
美國社會學家暨城市規劃師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台灣也是如此,不論是招牌、鐵皮還是老屋,在在體現專屬於台灣的城市文化。2月16日於世貿一館藍沙龍,邀請到城市速寫畫家鄭開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和《小日子》生活誌社長劉冠吟進行對談,共同探討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喜愛的城市。
圖說: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左起)、城市速寫畫家鄭開翔、,和《小日子》生活誌社長劉冠吟進行對談,探討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喜愛的城市。
「街屋台灣—從紐約塗鴉、台灣街屋看見城市獨特美學」為這次的演講主題。談到台灣的街屋,鄭開翔提到,台灣街景凌亂,卻讓我很有感覺。透過畫畫與在地的連結,對台灣更有感情。畢恆達補充道:「台灣手工的訓練不夠,不像美國能夠自己DIY。而且電腦刻字的出現,造成台灣的街景少了一份溫暖。」
圖左:城市速寫畫家鄭開翔(左)說台灣街景凌亂,卻讓人很有感。
圖右:「街屋台灣—從紐約塗鴉、台灣街屋看見城市獨特美學」為這次演講主題,左為畢恆達教授。
紐約塗鴉為性格強烈的當地特色。他們會在牆壁、建築物,甚至貨運列車上塗鴉,且以自身藝術為豪。至於台灣,鄭開翔有些傷感的說:「有了鳥居就是日式風格建築、有了巴洛克就是歐陸建築,台灣人很喜歡異國風格的建築,但往往把自己搞到四不像,甚至對自己的文化建築毫無自信。」經由紐約這個例子的借鏡,希望台灣能夠愈來愈好。
圖說:台灣街屋問題引發不少在地人關注。
發表會最後,觀眾提問為什麼不用相機創作?「手繪不一定精準,但手作更有溫度、更有想像空間。」鄭開翔如是說。然而,他的畫作除了有溫度外,具人文觀察的文字也是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