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尖上的古代中國》談吃貨 吃飯的學問讓專業的來
「吃飯皇帝大」這句台灣的俗諺。意指吃飯比什麼都重要,吃飯的時候連皇帝都比不上。在領土廣大、氣候不同的中國,食材、料理各有學問。2019台北國際書展,邀請到三位美食界的饕客,從愛飯團團長許心怡、百年飯桌作者李迺澔,到美食評論家胡天蘭,在吃的學問上各有領域的三位專家,一起來到紅沙龍現場,帶大家導讀《舌尖上的古代中國》。
圖說:從《舌尖上的古代中國》談吃貨,三位美食家論戰引起不少人聆聽。
談到《舌尖上的古代中國》這本論食材、歷史、口味的特色書籍,許心怡表示出她對這本書的喜愛:「想買很多送給中菜廚師」。她認為,大部分台灣人可能會以派系區分廚師類別,例如:雲南菜、四川菜、客家菜,卻也莫名侷限了廚師們的能力。李迺澔點點頭認同,他說,食物是歷史的足跡、國家的傳承。了解食材的來由,不只是懂吃的一環,更能避免遭到「食物詐騙」。
圖說:愛飯團團長許心怡(左起)、美食評論家胡天蘭、百年飯桌作者李迺澔,三位美食界饕客難得同台。
你知道辣椒在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嗎?你知道「滿漢全席」真正的含義嗎?這本《舌尖上的古代中國》帶你領略食材的奧秘,美食的真諦。李迺澔以一番「早餐論」逗得胡天蘭哈哈大笑。李迺澔提到,在大學教書的他,每天早上看到學生手中拿的「美而美」,便氣憤至極。「那還能算食物嗎?」他義憤填膺地說道,他對於台灣的制式早餐店,感到非常不解,也認為早餐吃「擔仔麵」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他更希望台灣人能知其食、享其食。知道自己放入口中的食物是什麼,也享受美食。
圖說:愛飯團團長許心怡認為台灣人以派系區分廚師,反而會侷限了廚師的能力。
提到隔天是元宵節的許心怡,跟大家分享了一則冷知識—湯圓與元宵的差異。看在場的讀者有些似懂非懂,許心怡進一步解釋,元宵是用篩子滾出來的,而湯圓則是用搓的;兩者在餡皮及內料的使用上,也有所不同。看著台下的讀者一個一個露出豁然的表情,感覺大家離美食專家的距離,似乎又前進了小小一步。
圖說:饕客談吃,現場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