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力論壇】蘇拾平趙政岷提出精闢觀察 分享營運重生之道
在嚴峻的疫情底下,疫情後的出版業該何去何從?成了台灣出版同業最迫切知道的答案。2021台北國際書展首場「出版力論壇」於1月26日登場,邀請台灣兩位資深出版人蘇拾平及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為出版業提出解方。現場蘇拾平分享他對疫情後的十個出版趨勢觀察,趙政岷則大方提出營運上如何死裡重生的觀察,至少吸引近200名出版相關人士到場聆聽。
圖說:台北國際書展首場「出版力論壇」登場,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左起)、資深出版人蘇拾平和主持人夏韻儀為出版人提出解方。
論壇一開場,主持人吳韻儀便說,她最怕被問到一個問題:現在還有人在看書嗎?儘管自己也有此疑問 但看到出版界在逆境中反而新意不斷,會用Podcast(播客)等更多創意方式,讓出版成為有前景的行業,才有動力蓬勃發展下去。
圖左:資深出版人蘇拾平分享個人對出版界精闢觀察,發人省思。
圖右:資深出版人蘇拾平分享疫情後的十個出版趨勢觀察。
蘇拾平:網路銷售是未來交流的主流業態
到底出版還能不能做?資深出版人蘇拾平認為很難回答。他把疫情比喻為黑天鵝,指出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而網路銷售是出版界的大象,讓實體書店通路、網路銷售的比例彼此消退。蘇拾平認為,網路銷售是未來交流的主流業態,這兩年一定會發生網路銷售超過實體銷售的趨勢,迎來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但好消息的是,去年國內電子書成長快速,觀察博客來,網路買紙書的情況雖不明顯,但電子書購書成長快速,未來有可能持續成長到市佔8-10%。
提到網路銷售掛帥,新書79折、節慶期66折將成常態,蘇拾平說,只要文化性格愈強,不必打折。儘管網路下殺讓讀者選擇變多,卻再也回不去引起讀者閱讀情緒的逛看氛圍,這也是實體書店最大價值所在。他進一步指出,在網路銷售時代,資料建檔即上市,不用像實體書店,書到位才能開賣,但讀者也必須主動搜尋找書,才知道哪些新書上市。實體書店則靠著陳列書籍更能聚焦,因此同一本書,在博客來上架,不一定賣得比誠品好。這時行銷人員就身負號召粉絲導購的重任,透過FB、IG、Youtube Podcast等傳播,以訴諸個人魅力推播,才有聲量,或是名人加持、直播,或口碑接棒,才是行銷共振的核心。
另外,蘇拾平也認為,暢銷書不如經典書長銷,新書在網路上缺乏陳列的聚焦,長銷書反而能擺脫陳列束縛,公版、經典、改版的書,可以分類索驥,也可能歷久彌新;至於首刷多少已經不重要,能否引起風潮,或在五年內賣出足夠數量才是關鍵。最後,他認為下一代閱讀,主動讀者趨於小眾,閱讀習慣禁不起網購與手機依賴的摧殘,像獨立書店舉辦能吸引人閱讀興趣的環節逐漸消失,大眾的閱讀、思考、創造等能力都在倒退中。
圖左:「出版力論壇」由天下雜誌出版總編輯夏韻儀擔任主持人。
圖右: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趣談營運起死重生的實務經驗。
趙政岷:起死重生的實務體驗 眉角多
提到近年出書量,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說,時報出版的圖書產值面臨六年來腰斬的困境,從作家、出版到通路,環環相扣,這種出版生態正在改變。趙政岷指出,時報旗下名作家不少,像丹布朗、吉本芭娜娜,或白嘉莉等,當名人魅力變成過去式,就得為老作家尋找出新魅力。而作家能帶動的力量有時比出版社還厲害,像沖繩彭大家族在博客來上人氣極旺,銷量直逼三萬本,原來他是有兩百萬以上的youtuber。
但時報出書也不是一路順暢,像網紅出書的陷阱,趙政岷笑說,《每天來點負能量》作者鍵人,他很訝異這本個人另類語錄就賣了五萬本,一年拿走150萬版稅,第二年卻只賣5,000本,人氣遞減也很快。至於賣作家的書,還是賣作家?曾賣過石頭、周興哲的書,也賣過王偉忠的書,趙政岷說,與其賣人氣,要為名人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才能決定一切。
出書首要考量成本,成本控制才是王道。趙政岷說有時候出版也追求浪漫,像出版《史諾登永久檔案》,就像在搞諜報,過程不用email,就靠硬碟寄來寄去。另一個教訓是跟著新聞熱度走,趙政岷說,媒體熱度不一定是最好的賣點,政治人物有時是春藥,有時是毒藥。像2019年為了趕業績做出韓國瑜的書,銷量就不如預期。
圖左:「出版力論壇」分享出版業在後疫情時代的因應之道。
圖右:「出版力論壇」吸引大批出版同業前來聆聽。
為了從教訓中找答案,趙政岷說,問題要回到讀者身上。尤其在分眾時代,做書只能做給要看書的人,找對要找的人,得從閱讀下手。面對一個出版新時代,只會更怪更多元,更豐富更精彩,不要怪讀者不看書,怪我們沒做對讀者要看的書,最終還是以做出讓讀者可以體會閱讀樂趣的書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