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刊物的生與昇 編輯聚首聊編輯苦難
文訊雜誌社與紀州庵文學森林於6月7日在台北書展舉行講座,邀請《小日子》雜誌創辦人黃威融、編輯小姐Yuli、《貢丸湯》前主編謝爾庭參與座談,聊地方刊物的書寫與編輯過程。
首先由三人講述如何參與到地方雜誌編輯。Yuli提到了她目前帶領當地學生學習編輯刊物,之前受邀到各大學中文系演講時,雖然很多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但她很鼓勵畢業後能從事地方刊物編輯。
謝爾庭則談到了創辦「見域工作室」,以及從一開始的地方雜誌逐漸發展出導覽和活動企畫等其他服務的過程。黃威融從台灣雜誌發展脈絡談起,引出創辦《小日子》的緣由,由大環境逐漸往個人生活專注。黃威融還提到,在政府效法日本推行地方創生政策後,許多地方刊物興起。他還說,目前全台的地方刊物並不只做雜誌而已。
Yuli從嘉義大林的地方刊物製作開始分享,由於地方上過去酒店林立,但由於民風關係,尋找受訪者的過程困難重重。她強調,雜誌製作上需以當地民眾感受為主,不會過度美化或醜化當地。
謝爾庭談到《貢丸湯》的選題,由於創辦當時對新竹不熟,所以每期開會時都由下而上,即以記者找到的內容為題發行。他自嘲道,這種方法如同大學生做報告。後來改以各種主題式發想,如台日關係中新竹佔的重要性,能夠面向不同族群,發掘各種題材。
Yuli談到採訪時的溝通問題。她說團隊中有外地人和在地人,這樣才有不同觀點,和當地人也能找到共同語言。Yuli還分享,當時處與隨時沒下一本的狀態,加上一開始的主題會以大林歷史,所以有些沉重。後來改成以打卡景點作為內容,也會加入各地廟宇的活動日程,更能推廣地方。
謝爾庭還提到,當時也會發讀者問券詢問讀者最愛飲料,另外還會為某個主題製作圖片懶人包。而在選題時,還會因為接觸過的人有從事的特殊事情而選為主題。另外在地方上採訪時,比起以前靠學生身分博取同情,展現商業宣傳潛力,商家拒訪機率相對變低。
黃威融分享他和新北文化局當時合作的眉眉角角,提醒合作過程中「天威難測」。他還說當時合作將新北跑了個遍,現在還能如數家珍。他也分享新竹縣刊物的選題過程,並且還到新竹文化局直接對質。
謝爾庭回顧地方刊物發展過程,從最早期為了解決地方問題而生,到後來發揮社區營造功能,或宣導理念等等。而雜誌發行目前遇到客群不明的問題,由於通路被連鎖書店掌握,不易獲得消費者資訊,他當時還要到書店蹲點看看是誰會買雜誌。
黃威融提到新北學典藏中心,當中許多新北在地的歷史,而且不一定在網路上找的到。
最後三位編輯預告了將於七月舉行的編輯人工作坊,各自講述到時的教學重點,從選題企劃到編輯實務,黃威融還談到過去參與高中刊物評選的點滴,談到學生刊物目前的問題及潛力。編輯們也向觀眾及學生提點了刊物製作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