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鳥類專家盧賓斯基 我們丟的每個垃圾都是威脅
2023年02月03日 /

不少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走在美麗的沙灘,聽著海浪的聲音,卻看見被亂丟的食物塑膠袋包裝。廢棄物已儼然成為當今人類不得不面對的棘手難題,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保護人類健康的一次性防疫用品,卻成為環境污染的元兇。紀錄人造廢棄物《垃圾之書》的作者史坦尼斯瓦夫・盧賓斯基,遠從波蘭來台與台灣海洋文學先驅廖鴻基一同對談,聊聊自己寫書的心得。
盧賓斯基是波蘭人,專精於烏克蘭鳥類、文化研究,並出版多部作品,更是波蘭最重要文學獎「Nike Award」得主。這次在台灣出版新書《垃圾之書》,書中詳細紀錄的生態浩劫觀察實錄,從小池塘裡的十九枚彈藥,到海灘上用完的護手霜包裝。他甚至試圖追蹤自家丟出去的垃圾,最終到底去了哪裡。
盧賓斯基在分享會上,秀出一連串的人造廢棄物照片,鳥巢裡的塑膠線、飛越整個西歐的氣球,希望讓更多人反思自己生活中所用的每項資源是否必要。盧賓斯基提到,有許多動物因為人造廢棄物而面臨喪命的風險,像是鳥巢裡的塑膠線就可能割斷禽鳥的腳,他說「我們丟出去的每個垃圾都是威脅」。
盧賓斯基在書中提到,他在數年前為自己診斷出一種病,並稱之為「環保神經病」。他常常在生活中感到罪惡感,譬如沖馬桶時,覺得自己又浪費了乾淨的水資源,又或者他試圖改變生活模式,改買二手衣、減少使用暖氣等,卻又同時感受到一種無力感,認為自己的行動根本無濟於事的。
盧賓斯基說:「要處理這種罪惡感的確不簡單,但最好的方式是替生活找到一個平衡點,畢竟我們不可能每次都避免使用塑膠製品」,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在使用這些塑膠製品前,先思考是不是真的有使用需求。
盧賓斯基明日(2/4)九點半將前往大安森林公園,以鳥類學者的身份,與讀者一起探索大安森林公園;週日(2/5)也會在台北國際書展參加作家見面會,與讀者繼續分享所見所聞。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