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寫作梳理生活 張西談人生的「幸」與「傷」
2025年02月08日 / 2025TiBE台北國際書展
![](https://cdn-tibe.fonlego.com/upload_files/fonlego-rwd/website/_HSI1670.jpg)
台北國際書展於今(8)日在藍沙龍開設「《有時幸,有時傷》新書分享會」,由作者張西擔任講者,與觀眾分享第五本散文著作《有時幸,有時傷》,剖析時間、生活節奏與面對幸與傷的各種樣貌;現場觀眾在分享的過程中熱淚盈眶,張西的回應就像一個無形的擁抱,在有限的時間裡,彼此回顧與交流。
張西過往的很多作品都與「時間」有關,談及時間對於張西的意義,張西表示,「我原本覺得時間是好朋友,但後來反而像是狠角色。」張西透過時間的流動理解和創造自己,認為在寫書的時候就像和時間玩遊戲,希望現在可以耐心的信任時間,讓它從敵人的角色變成好朋友,能夠從中獲得力量。
與張西過去的著作相比,《有時幸,有時傷》有更多的揭露和赤裸,除了書中提及的「幸」,也書寫了母親被詐騙、自身罹癌等接踵而來的「傷」,曾經讓張西被負面情緒籠罩。「樂觀和悲觀就像一顆方糖,需要的時候就加一點,有時無糖也很好,利用當下的感受和狀態,去決定該依賴悲觀或樂觀。」
曾被學術派質疑作品不夠「文學」,張西認為,文學是一種參與,「現在文學對我來說,是透過文字產生的、連結自己和讀者的方式。」對張西來說,書寫就像一種緩衝,是護城河中的小魚,寫著自己的真實人生,畫出的界線就是自己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