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談王鼎鈞 在風雨年代書寫理性與操守
![](https://cdn-tibe.fonlego.com/upload_files/fonlego-rwd/website/HSIN1060.jpg)
「年紀大一點就有義務,或者說唯一的義務,就是把年紀更大的人發生過的,告訴年輕的人。」今(8)日於台北國際書展藍沙龍「我也來講理:那些啟發我的老臺北作家」講座中,作家張大春以王鼎鈞《講理》出發,回顧這位文壇巨匠的生命歷程,並分享王鼎鈞對自身創作與人生的啟發。
作品內容議題豐富,反映時代,具歷史視野、文化反思與社會關懷,然而生於戰亂年代被迫流亡的王鼎鈞寫作之路並不順遂。張大春提及王鼎鈞的回憶錄內容:「我沒辦法寫抒情文,因為情感封裹在身體裡無法釋放;我也沒辦法寫台灣,因為我對這個地方不了解。甚至我是一個病人,眼睛看不清楚、感受遲鈍,不曉得世界是什麼。」
為了透過寫作謀生,王鼎鈞的筆名逾五十個,只為讓作品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除了撰寫散文外,王鼎鈞還善於寫作廣播稿、劇本、評論等,憑藉文筆先後任職於中國時報、中國廣播公司等。張大春指出,他的作品展現對語言的極致掌握,更專注於推動以通順、精確且層次分明的文字提升表達與寫作能力。
動盪的時局使王鼎鈞一度成為國民黨調查局的關注對象,由於文筆優秀、口才出眾,當局曾試圖利用他蒐集社會情報。對王鼎鈞而言,「出賣他人」就成了他最痛恨的特務,但若不從,將自身難保。「受過苦難不能忘懷,自覺無心拯救他者的人,最終只能選擇隱。」張大春評論,王鼎鈞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中不得不選擇退隱,但他卻從未停止過執筆為刃,書寫個體在時局中的掙扎。
張大春評價王鼎鈞為德操之典範,他的一生證明「文心」:盡力、盡心、盡性,秉持著「謙謙君子、不與人為惡」的美德。「揀盡寒枝不肯棲,凡事以善意成全他人卻又不得不逃避時,王鼎鈞才發現,他最想逃避的,就是他的國家。」張大春談及王鼎鈞的高尚情操,不禁於講座尾聲哽咽落淚。王鼎鈞用一生踐行「講理」,在動盪與選擇之間,他以文紀錄時代,也書寫內心深處的遺憾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