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現實世界的巴別塔 九段理江攜新作《東京都同情塔》談創作中的AI
![](https://cdn-tibe.fonlego.com/upload_files/fonlego-rwd/website/DSC_7108.jpg)
「當語言跟現實之間的縫隙越來越曲折,這會導致什麼樣的未來?」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8日晚間在主題廣場舉辦「是小說,也是未來之書:ChatGPT跟小說的聯手創作—《東京都同情塔》新書發表會」。發表會邀請到作者九段理江以及台灣科幻小說家林新惠和作家蕭詒徽一起討論。《東京都同情塔》是日本小說家九段理江的最新作品,並於去年獲得第170屆芥川獎,「這個小說在講的是語言的混亂,透過文字在現實世界建起語言的巴別塔。」九段理江描述。她也認為,這本書直到翻譯成其他語言後才算是完成。
《東京都同情塔》甫獲獎便因九段理江坦承書中5%內容是以ChatGPT協助寫作而受到大量關注和討論。蕭詒徽惋惜地說,當時國內新聞幾乎是用創作倫理而非創作問題來看待此事件,如今AI更加普及於生活當中,當時和現在的日本在討論此書上有什麼差異?九段理江樂觀表示,大家確實因為她的言論而把她當作AI專家而不是小說家,但這也顯現大家比起文學更關注AI議題,不過她也抱持著積極的態度,認為可以透過受邀至電視節目分享的機會,讓大眾更認識小說和文學。
與九段理江一樣因為作品而被看作「AI專家」的林新惠則提到,書中利用現實中的AI虛構了小說的AI,好奇如何讓現實中的AI講出小說裡AI要講的話?九段理江說明,她是用比較直接的做法進行這一部份,AI生成什麼答案,他就直接複製到文章當中,不過她也在這樣不斷跟AI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人類擁有而其缺乏的東西。而在此議題上,三位作家都提到了「慾望」,九段理江認為,慾望是創作者的根源,因為有想要訴說的事情以及對表達自身想法的強烈慾望,使他成為了一個作家。
林新惠也同意地說:「只有人類會有創作的慾望,我透過創作的經驗反而也更切身理解,像九段理江說的有些是人類有而AI沒有的,所以變得對AI的想像不會那麼恐慌。」談到AI可能產生的威脅,蕭詒徽認為大型語言模型帶來最大的衝擊,並不是品質而是速度,「短短的時間就能生成五百字,那就像產生了心靈的淨摩擦力,這個誘惑太迷人,讓我們原本覺得應該要自己去做的事情,變成了不想做的勞務,產生集體的惰性。」九段理江則回應,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有自覺,若能夠意識到是自己在使用AI還是被AI使用,問題便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