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2018法蘭克福】紀大偉林育立開講 暢談同志文學剖析德國經驗
台灣館推薦作家紀大偉、林育立前進法蘭克福,10月11日演講活動於國際沙龍(international stage)登場。對德國來說,紀大偉的同志研究和林育立對德國的剖析,都受到當地極大矚目。全場由法蘭克福書展副主席傅蘭(Holger Volland)主持,吸引不少德國及國際專業人士到場聆聽,大會也特別以攝影記錄,顯見對此活動的重視。
紀大偉暢談 台灣民主前的同志史
圖說:紀大偉分享台灣同志大遊行的景象,強調台灣在亞洲地區對同志議題特殊的包容性,台下的外國聽眾紛紛拿起手機拍照記錄.
走過台灣同志的壓抑期,紀大偉身兼同志研究者和作家的身份,引起德國在地人的注意。如今台灣因開放、自由與民主的氛圍,不但出現亞洲少見的同志大遊行,還有同志婚姻合法化運動,性別平權的討論非常多元。紀大偉認為,其實台灣在民主化之前,已經累積了很多同性戀歷史,而德國作家湯姆斯曼的作品《魂斷威尼斯》在冷戰期對台灣同志族群,就是極具影響力的經典之作。
圖說:螢幕為台灣1959年《徵信新聞》(中國時報前身)大篇幅報導同志情殺事件。
在法蘭克福書展副主席傅蘭(Holger Volland)主持下,現場不少人對紀大偉為何一邊寫科幻小說、一邊寫文學史,感到好奇。紀大偉指出,自己的科幻寫作主要受到東洋的影響,至於會橫跨科幻、同志研究這兩個領域,他說,「20世紀末的台灣因為解嚴,對未來有很多想像,正是適合寫科幻小說的時機。到了21世紀的台灣,則比較想整理過去的歷史,尤其是本土歷史,所以我就改變方向,投入文學歷史的寫作。」
紀大偉提到,當他還是大學生時,生活中很難看到活生生的同性戀者,文化界大都將同志情懷投入文學中。當他成為大學老師,學生們已經不用透過文學世界去幻想同志,反而藉著手機就可以認識世界,他們本身就活在一個非常像科幻小說的世界裡。
提到台灣同志能從壓抑中解放,許多人認為得歸功於台灣的民主化,但紀大偉強調同志歷史在民主化之前就已經存在,並盛讚台灣真的是東亞的奇葩。他說,台灣在民主化之前,受到美國意識形態很大的影響。冷戰時期的美國,曾經很擔心同性戀會危害國家安全。連帶著,台灣社會也非常忌諱同性戀。這種對於同性戀的恐懼,主要受到美國冷戰時期,而非日本殖民台灣的影響。
林育立剖析 亞洲觀點中的德國
圖說:作家林育立帶來亞洲觀點剖析德國現象,與法蘭克福書展副主席傅蘭(Holger Volland)一起對談。
在德國深耕十年的林育立,因為記者的工作,不但對德國了解頗深,華人身分,更讓他兼具歐亞不同視野。這次以台灣推薦作家身分,林育立於2018年榮獲台北書展大獎首獎的《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馬上受到現場關注。因此,林育立帶來亞洲觀點剖析德國現象,與法蘭克福書展副主席傅蘭(Holger Volland)一起對談,現場也湧入不少德國民眾傾聽。
提到台灣對德國的印象,林育立指出,以前第一個印象是汽車大國,現在看德國,是個開放、自由、包容的國家。對年輕人來說,德國是第一個開放打工度假的國家,每年台灣到德國打工度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來此體驗生活、感受文化,也看到德國的多元與開放性。
圖說:法蘭克福大會攝影前來紀錄林育立與Holger Volland的對談。
在《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中,林育立強調,德國如何從戰後的廢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能源、多元族群及處理歷史傷痛等議題上,多有借鏡之處。而書中特別聚焦在能源轉型跟轉型正義,這也是台灣未來即將遇到的課題,德國經驗值得效法,希望透過德國成功的經歷,啟發台灣應對類似的困境與問題。
身為記者,林育立提到寫作的困境。他說,最困難的是,要如何把複雜的概念、繁雜的訊息以簡單清晰的文字表達,藉由出書,除了能接觸到廣大讀者,還希望高中、大學生也能讀懂書中所要講述的議題與內容,這同時也是林育立寫這本書的目標。